?北京商住房不可以注冊公司嗎 北京商住兩用房可以注冊公司嗎?
作者:admin | 發布時間:2024-09-26北京商住兩用房可以注冊公司嗎?
1、住宅可以用來注冊公司嗎? 答:公司法從12年規定,住宅一律不可以用來商用注冊公司了,所以,住宅注冊公司顯然是不可能了。
2、商住兩用房可以注冊公司嗎? 答:商住兩用房分為商業和住宅兩種,所以需要視情況而定。
3、什么樣的商住兩用房才可以用來注冊呢? 答:商住兩用房能否用于注冊公司,需要看房產證上面的規劃用途是什么,如果是商業或者辦公,則此地址可以用來注冊公司;如果規劃用途是住宅,則此地址不能用來注冊。
4、當商住兩用房不能注冊公司時,如何選擇注冊地址呢? 答:當商住兩用房不能注冊公司,又不想花高額的租金租寫字樓,怎么辦呢?通常推薦給大家的方法是,使用虛擬地址注冊公司,所謂虛擬地址即為只能用來注冊,不能實際上門辦公的地址,這種地址一般都是在工商局備過案的,工商局認可的集中辦公區。使用這種虛擬地址不僅節省了公司成本,重要的是合規合法。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單元樓可以注冊公司嗎?
單元樓可以注冊公司,新規定允許將單元樓地址用作經營地址,但凡能提供合法的使用證明,就可向工商局申請注冊登記,但也并非所有單元樓可以注冊公司,對于一些影響居民安全和環境衛生的,則不可以將單元樓做公司的注冊地址。
將小區的單元樓地址作為公司的注冊地址需要提供證明,也即證明房屋的使用者是本人,比如需要房產證等。
使用單元樓的出租房屋的,如果想要在小區的出租屋內注冊公司,需要有房屋提供者的證明,會有租賃合同,紅本簽字,可以不需要房產證,但需要證明實際的情況,等待確認后,工商局便會給與辦理注冊登記。
商住兩用房可以注冊公司?
不同處:
1、商住兩用房的優勢:可以注冊公司,可居住可辦公,不限購,不算首套房,環境好,鼓勵年輕人創業,適應城市發展趨勢。
2、商住兩用房不能戶口落戶、沒有學區派位,首付較高50%、在水電費的計價標準上,商務辦公房要高于住宅樓、住宅樓的使用年限是70年,而商務辦公房只有50年。
交易稅收不同,如果是14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宅樓只需交1.5%的契稅(2008年11月1日后對個人首次購買9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稅稅率暫調整為1%),但如果是商務辦公房就要交3%的契稅再加上5%的綜合稅,交易增值部分還要交20%的增值稅、按揭貸款比例、年限。目前住宅按揭貸款高可達8成30年,但對商務辦公房一般高只有6成10年。
3、未來使用費用不確定。商住用房如按公建用途規定,他的水、電、暖等使用費用都將采取商用價格。所以,對于購房者應該在購房時詢問清楚。目前,開發商大多在前期開發中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能按民用價格繳納。
2、相關稅費的差異。普通住宅項目初次購買和未來轉讓時契稅為1.5%,而商住兩用房50年產權的住宅,其契稅按3%繳納。
3、貸款條件的限制。購買商住兩用房大多不能申請公積金貸款,但是也有少數項目在開發商的努力下能夠辦到。另50年產權或者40年產權的住宅,如采用銀行貸款的方式,只能得到五成或六成按揭。擴展資料:
商住兩用房是指商住兩用的房子。對于商務型公寓的名字,此前不少開發商叫成“商住房”。商住兩用的房子的土地性質一般是綜合用地,土地使用權年限為50年。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解釋,本市政策層面并沒有明確“商住房”這一概念,所謂的“商住房”只不過是開發商改變最初規劃用途而造出來的概念,但商務型公寓則是特有的合規項目,規劃上未曾發生改變。
廣州商住兩用房可以注冊公司嗎?
一、住宅樓注冊公司需要提供的資料:
將居民住宅樓內的房屋改變為經營性用房作為公司注冊地址(經營場所),除提交住所(經營場所)使用證明外,還應提交所在地業主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蓋章的《關于同意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證明》。
二、住宅樓及住宅樓底層規劃為商業用途的房屋要限制的事項:
住宅樓及住宅樓底層規劃為商業用途的房屋不得從事餐飲服務、歌舞娛樂、提供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生產加工和制造、經營危險化學品等涉及國家安全、存在嚴重安全生產隱患、影響人民身體健康、污染環境、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生產經營活動。
東莞商住公寓可以注冊公司嗎?
在中國,商住公寓是指既可以用于居住,又可以用于商業辦公的房產。根據相關規定,商住公寓可以用于某些特定類型的企業注冊公司。具體情況需要參考當地的政策和法規。
通常情況下,商住公寓可以用于以下類型的企業注冊公司:
1. 有限責任公司(LLC):商住公寓可以注冊為有限責任公司,并在這里進行企業經營活動。
2. 個體工商戶:商住公寓可以用于個人獨資企業或個體工商戶注冊,適用于一些小型個體經營者。
3. 孵化器服務:商住公寓可以作為孵化器服務機構的場所,提供辦公空間和創業支持服務。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注冊公司時,還需要符合其他相關條件和要求,例如在商住公寓內是否允許從事特定類型的商業活動,以及是否需要獲得相關審批和許可。因此,您應該咨詢當地的行政部門或專業機構,以確保符合相關規定并獲得準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