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司注冊非正常名單 一年前在北京順豐快遞干過非正常離職還能去嗎?
作者:admin | 發(fā)布時間:2024-09-26一年前在北京順豐快遞干過非正常離職還能去嗎?
勞動者在快遞公司非正常離職,那么會上公司黑名單,一般不能重新入職原公司了。
胡斌案的始末?
2009年5月8日,杭州文二西路西城廣場往東一里路,幾個富家子弟在飆車,富家子弟把馬路當F1賽道。一輛紅色賽車飛奔而過,一個路人被撞的飛了起來,無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這個路人是個小伙子,平民百姓,名叫譚卓,浙江大學的高材畢業(yè)生。他的胳臂壓得很難看,腦漿流了一地。在他還沒有覺察的瞬間,他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而原本,他今年準備結婚。當時圍觀的人很多,都在罵這個肇事者。肇事者是杭州師范學院的一名學生,富家子弟,名叫胡斌。他態(tài)度很差的,撞死人還不當一回事。
據新華網杭州5月10日電 (記者余靖靜、裘立華、岳德亮)一張牌照為“浙A608Z0”的紅色三菱跑車照片,這是20歲的胡某在一家網站注冊使用的頭像,現(xiàn)在成了網民“人肉大搜索”他肇事撞死路人的證據之一。
肇事司機坐在旁邊的警車里。他雙手不停地蓋著臉,不停地擠著前額,揉著眼睛,偶爾露出手指縫,看著外面的動靜。
譚卓的朋友在急診室門口打電話幫他找家人。
肇事司機的朋友事后趕到現(xiàn)場后說笑。
5月7日晚8時許,年僅25歲的小伙子譚卓在杭州市區(qū)穿越斑馬線時,被這輛三菱跑車撞死,留下了年邁無所依的父母和女友。
據杭州市交警調查:肇事者沒有喝酒,事故發(fā)生后也沒有逃逸,不存在蓄意殺人或者其他什么離奇情節(jié)。但在這起事故中,“富家子弟”的標簽、現(xiàn)場他的同伴缺乏人情的舉動以及罔顧他人生命的飆車行為,讓肇事者變成了“全民公敵”,被網民“人肉大搜索”,并成為各網站、論壇以及視頻網站的關注焦點。
這場發(fā)生在“人間天堂”杭州的慘劇令無數善良的人們扼腕痛惜,杭州市市長蔡奇用“駭人聽聞”來形容這場事故。他擲地有聲:對肇事者要依法嚴處,要痛下決心,徹底解決違法超速行駛問題!
7日20時05分左右,年僅25歲的杭州市民譚卓在西湖區(qū)文二西路一居民區(qū)前走過斑馬線時,不幸被一輛狂飆的三菱跑車撞飛,送浙江省同德醫(yī)院搶救無效后死亡。
根據警方調查,肇事者為20歲的胡某,是杭州某高校學生。事發(fā)時,他的兩名同伴也各自駕駛跑車,在市區(qū)道路上飆車。
由于這場車禍發(fā)生在市區(qū),目擊者眾多,慘劇發(fā)生后,社會輿論反響強烈。目擊者紛紛通過網絡等途徑聲討肇事者。事故發(fā)生后,杭州當地一個網絡論壇就出現(xiàn)一個題為“富家子弟把馬路當F1賽道,無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的帖子,并附有現(xiàn)場照片,引來大批網民留言。
杭州市警方8日下午通報該事故說,肇事發(fā)生地路段限速為每小時50公里,案發(fā)時肇事車輛速度為每小時70公里左右。
杭州市交警支隊有關工作人員告訴新華社記者,該路段沒有安裝測速儀,根據西湖交警大隊的現(xiàn)場勘察和調查,現(xiàn)場的剎車痕跡不明顯。肇事者胡某承認當時未注意到行人動態(tài),撞人后沒有減速,目前國家尚無根據撞擊力度來估算時速的標準公式,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是根據當時的車流量和前后車況旁證做出的初步判斷。
9日凌晨,胡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杭州警方刑事拘留。警方表示,胡某駕駛遇人行橫道沒有避讓和減速,而行人沒有任何違法行為,因此胡某須負全責。
據了解,遇害者譚卓年僅25歲,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是杭州某企業(yè)員工。據他的同學和同事反映,譚卓在浙江大學就讀和工作期間表現(xiàn)十分優(yōu)秀,近期正準備與相戀多年的女友結婚。
在嘆息聲中,一封題為《天堂里有沒有車來車往?——浙大學子致杭州市市長的一封公開信》在網上被廣泛轉載。公開信首先痛悼年輕的譚卓。“隨著跑車的轟鳴,隨著一聲巨響,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5歲的年輪上。留下他年邁的父母老無所依,留下他的女友哭喊:‘還來不及嫁給他……’作為他的校友,我們深深地痛心,可是痛心之余,我們更希望不要再發(fā)生這樣類似的事件!”
公開信說,“據我們所知,這次的肇事車輛并不是第一次違反交通法規(guī),在城市道路上飆車擾民。如果5月7日晚上被撞的行人不是譚卓,也許他會是張卓、李卓、王卓……是你,是我,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每次過馬路買一瓶醬油也許都有生命之憂。杭州要打造品質之城,就應該讓都市中的每一個人享有足夠的出行安全。請有關部門加強監(jiān)管,杜絕改裝車在城市道路上高速行駛,保障天堂杭州每一個居民的日常出行安全。”
譚卓被撞意外身亡的消息在網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在杭州當地知名論壇“19樓”,網友們紛紛發(fā)帖悼念這個逝去年輕的生命,譴責肇事者。截至記者發(fā)稿時止,該論壇上題為《富家子弟把馬路當F1賽道,無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的帖子回帖超過1萬4千條。
一張車禍現(xiàn)場照片顯示,肇事者的同伴在出事后還勾肩搭背、嬉笑如常,更激起了眾人“義憤”。目擊者稱,他的同伴還給肇事者家屬出主意,要“趕緊找找人,看看有啥路子,到底該怎么處理”,肇事者母親隨后打了長時間電話。這些細節(jié)讓網民判斷這些人“有恃無恐”,擔心這起交通事故在非正常因素的干擾下不了了之,于是在自發(fā)悼念譚卓的同時,對肇事者進行了“人肉大搜索”。
網民通過搜索現(xiàn)場肇事車的牌號“浙A608Z0”發(fā)現(xiàn),肇事的三菱跑車有數次超速的“前科”。官方網站“浙江在線”2008年12月1日《“囂張”改裝車市區(qū)耍漂移交警表示發(fā)現(xiàn)一輛抓一輛》的消息披露:當天在杭州建國北路樂購超市附近有輛改裝過的跑車在路面上“囂張”地玩起了漂移。就在駕車人準備離開時,恰好巡邏的交警路過,這輛涉嫌改裝的“牛車”被攔下了。消息稱:“記者隨后在車輛違章記錄里查詢到,這輛車牌為“浙A608Z0”的跑車在11月27日曾在艮山西路與機場路口違反禁止標線指示”。該則消息的新聞圖片也正是此次肇事的三菱跑車浙A608Z0。網民搜索浙608Z0車的違章記錄則顯示,2008年12月7日,該車在滬杭高速公路往杭州方向違章超速,時速高達210公里。
憤怒的網民還曝光了胡某及其父母包括姓名、職業(yè)、家庭住址、手機號、宅電在內的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肇事者是杭州首屆F2卡丁車冠軍賽冠軍。
胡某的QQ空間也被網民找到并破解,空間的相冊里“浙A608Z0”車占據了大部分位置,其中還有胡某在北京旅游的相片。空間的主人心情在5月8日凌晨2時49分更新為:“一片空白,闖大禍了。”也正是這一“更新”讓網民們質疑,胡某在肇事后未在第一時間被刑拘,竟然還能回家上網?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方婷分析說,網民發(fā)起“人肉大搜索”,可以看作是民主意識、捍衛(wèi)正義的體現(xiàn),但這種“無選擇性”的曝光方式同時侵犯到了他人隱私。
杭州警方有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網民的“人肉大搜索”,既包含了較為豐富的肇事者背景,但也存在一些刻意夸大、渲染雙方背景的成分。
杭州城區(qū)路段夜間“飆車”現(xiàn)象存在已久,家住事故發(fā)生地附近的一位居民告訴新華社記者:“我家就住在最靠路邊的那幢樓,夜里經常聽到飆車的聲音,吵得我睡不著覺。這是城市道路,又不是飆車的地方。”
對于民憤極大的市區(qū)道路飆車行為,杭州交警支隊表示,“飆車”并非法律用語,只有嚴重超速和超速之分。無論是肇事者、受害者是誰,家境如何,有何背景,都會嚴格依照法律法規(guī)處理。
據了解,在城市道路超速20%的,罰款200元并處記3分處罰,超速50%的,罰款1000元并記6分,同時吊銷駕照。根據刑法規(guī)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因而發(fā)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網民“vagelx”認為,問題本身其實很簡單,就是開快車導致他人死亡。飆車不是中國專利,在日本等其他城市都有。但是涉案人員的行為太“自我中心”,“晚上8點多在鬧市飆車,這種行為本身就是自我為中心的極度膨脹,只管自己快樂,對社會法律、人們生命的任意忽視。作為年輕的‘富豪新一代’,長輩給他們灌輸的是怎么一種社會道德觀?”
近年來,非法“飆車”行為開始在國內一些大城市出現(xiàn),展現(xiàn)“汽車漂移一族”的電影《頭文字D》的場景常常再現(xiàn)于現(xiàn)實生活。北京甚至出現(xiàn)過“二環(huán)十三郎”現(xiàn)象,即車主用13分鐘“飆”完北京二環(huán)路。在上海,一些高架道路由于路況較好,也成為“飆車”主要場所。
本次肇事車輛貼有三家汽車俱樂部的標志。車禍發(fā)生后,這些俱樂部紛紛撇清和胡某的關系。業(yè)內人士稱,杭州的玩車人員分成“成功人士”和“富二代”兩批。“富二代”這批人的年齡基本上在二十歲上下,有的還在念大學,但父母非常有錢。“這批小鬼喜歡出風頭,最容易出事的也是他們。”
這種“飆車”行為還走出了國門。據外媒報道,6名中國富家子弟2008年駕駛法拉利和蘭博基尼從意大利出發(fā)前往法國巴黎,時速229公里。瑞士蘇黎世霍爾根區(qū)法院5月6日向他們開出約合131萬元人民幣的巨額罰單。
在四川成都,一名富家子弟蔣佳君酒后開悍馬,連撞5車造成一死五傷后逃逸,當地檢察院5月初否決了以普通交通肇事罪的提請批捕,正式以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批準公安機關對他執(zhí)行逮捕。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方婷說,一些“富二代”因為家庭教育等緣故,沒有健康成長,信仰缺失,言行舉止失當,引起了人們的反感。但也要看到,也有其他人低調努力、具有涵養(yǎng)。
方婷認為,發(fā)生在杭州的這起交通事故之所以在網絡和現(xiàn)實社會激起巨大反應,正是整個社會務實、利益化的表現(xiàn)。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富裕人群在實際中成為掌握經濟資源、并通過經濟優(yōu)勢去獲取其他資源的優(yōu)勢群體,而其中一部分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道德行為又無法與其社會地位相適應。尤其在年輕一代中,不少人自恃有經濟后盾就“搞得定一切”。普通民眾的反應并非“仇富”,而是在不斷的擔心與失望形成的對“不公平”的畏懼。
魏英杰:絕對的不信任導致絕對的懷疑
真假胡斌風波初起之時,我壓根沒怎么注意。不料越傳越神奇,連替身是誰都被網友搜了出來。搞得本來并不認為有這么一回事的譚卓父親,也向檢察院提出抗訴申請。最新消息是,杭州市西湖區(qū)檢察院確認,出庭受審的胡斌就是那個肇事者胡斌,并決定不提出抗訴。
可這事會隨著相關部門澄清而馬上偃旗息鼓嗎?看來一時半會消停不住。那位被當作替身者的“張禮礤”(據說其實姓劉),已經發(fā)聲明表示自己和胡斌不認識。可這邊又有一段視頻流傳網絡,指認疑似替身曾出現(xiàn)在肇事現(xiàn)場。
從一開始,我就認為這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這并非因為我住的地方離肇事現(xiàn)場不遠,更不是說我有什么內幕消息。我和大多數人所面對和接觸的信息都是一樣的。之所以作出這樣的結論,無非依賴于常識性判斷。在我看來,就算當地司法部門敢讓胡斌逃脫罪責,使用替身無疑也是其中最愚蠢的辦法。
從操作上,司法機關要“幫助”胡斌,首先可以直接判他個緩刑。這是以往這類交通肇事案的慣常處理方式。既有先例在前,又有法律依據,公眾不滿意,那也質疑不到法院具體個人頭上。判實刑,卻讓替身坐牢,以這樁案件的社會影響,把整個法院收買了,他們都未必有這個膽量。其次,還可以判刑后再掉包。那時候,胡斌在牢里,誰知道真假?公然在媒體和公眾眼皮底下?lián)Q人,基本上等于現(xiàn)場犯罪。法院的工作人員難道不要烏紗帽了?再不濟,判完刑坐一段時間牢,隨便找個什么借口給保釋了,也比掉包強。
就這樁案件而言,掉包的成本這么高,后果這樣嚴重,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包括胡斌的家人也不敢這么干,甚至想干都干不成。可為什么大家說得如此煞有介事?最大的原因在于,公眾對這樁案子能否公正處理本來就抱有懷疑,因此寧愿信其有而不愿信其無。這是一種對司法絕對不信任所導致的絕對懷疑。“70碼”事件的發(fā)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社會思維的產物。因為我不信任你,所以你無論做對做錯,我都認為你是錯的——如果你沒錯,那是我還沒找到你是怎么錯的。
雖說有一部分人這么想也很正常,但從網上調查來看,很大一部分人都這么認為,并且堅信不疑。這都是些什么人呢?這些天來不少人和我聊起這件事,他們大多是媒體和評論圈的朋友。當我把自己的分析告訴他們,有人不屑地回答:“現(xiàn)在還有什么不可能發(fā)生的?”他們受過職業(yè)訓練,按理說對媒體和輿論會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不至于不加思考就輕信。如果連他們都強烈質疑這件事,可以想見問題有多么糟糕。
這也是真假胡斌風波中最讓人感到恐懼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胡斌是真是假根本無關“全局”。因為這種絕對的不信任所導致的結果,根本上是輿論和司法的嚴重對立。司法是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如果司法行為受到絕對的懷疑,其后果的嚴重性不言而喻。公眾當然有權質疑政府和司法部門,政府和司法部門也有義務和責任對公眾有所交待。但這種質疑是出于理性的原因,而絕不是出于一種極端情緒。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區(qū)別。
當然,我們可以說,正因為大量的司法不公才導致了普遍的不信任。就此而言,不能把目前的狀況單純歸咎于社會輿論一方。要化解公眾的質疑,根本途徑也在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但是,公眾和輿論同樣有必要站在客觀立場上,就事論事地區(qū)別看待不同事件。否則,輿論和司法的關系只可能陷于無解的可怕僵局。(魏英杰)
曹林:越是信任危機越需小心質疑
針對近日網絡愈演愈烈的“胡斌替身傳言”,繼審判法院回應否認后,對審判負有監(jiān)督職責的杭州市西湖區(qū)檢察院又做出回應,從多方面確證了出庭受審的胡斌就是“5·7”交通肇事案肇事者胡斌:胡斌回答的所有問題與檢方所掌握的事實證據都互相印證;胡斌的身體有特殊的特征;庭審播放后胡斌老師同學未提出異議;事發(fā)后的監(jiān)控錄像也可以證實。(中新社7月30日)
網絡稱人肉搜索出“替身者”為杭州的哥張禮礤,不過據杭州交通局提供信息,經仔細調查核實,杭州市出租車正、副班駕駛員中沒有叫張禮礤的人。一名北京男子也在四處向媒體證實,被網友散布到網絡中的“張禮礤”照片是自己的,并不是什么替身,因為此事自己生活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張禮礤”原來子虛烏有,不過是一場以訛傳訛的網絡惡搞。
綜合這種種信息,我偏向于相信庭審時的胡斌并非替身。有人會反問,你為什么相信檢方而不相信網絡——一方面杭州檢方的舉證確實很有說服力,而網絡質疑則很輕率和隨便(“張禮礤”即是明證);另一方面因為杭州檢方是實名回應,并且在輿論聚焦下強調“負責地依法證明”,而網絡多是匿名表達,從負責任的角度看,實名要比匿名更靠譜些。還有人會問,你并不掌握事實,怎么就輕信胡斌并非替身——我想反問的是,有幾個人真正掌握事實呢?我們不過都是遠離現(xiàn)場的旁觀者,只能根據常識常理和既有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斷,哪一個網友拿出了確鑿的事實證據證明了胡斌就是替身呢,不過都是盲目的、惡搞起哄的、帶著情緒的懷疑而已,同樣可舉子虛烏有的“張禮礤”為證。
胡斌替身傳言引起的風波讓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當下的信任危機下,我們應該如何去質疑?我們是否可以理直氣壯地懷疑一切?我的觀點是,越是在信任危機之下,越需要小心去質疑,而不能毫無節(jié)制地以“信任危機”為借口,很隨便和輕率地將懷疑指向一切,這樣的墻倒眾人推,這樣互相強化不信任的懷疑,對那種四處彌漫的不信任推波助瀾,只能加劇人際間的不信任,并最終將社會的信任體系推向崩潰。
我對這樣隨便的懷疑邏輯向無好感,即把“信任危機”本身當成了一種懷疑的理由,懷疑一個人和一件事,并非源于有確鑿的證據和詳實的理由,而就是不信任——因為這個社會出現(xiàn)過周老虎式的騙局,因為瞞天過海的欺騙無處不在,因為社會不少方面存在信任危機,所以就選擇了不相信。比如許多人對胡斌是替身的懷疑就是如此,除了照片有些不像之外,并沒有確鑿的證據,不信任的理由就是“信任危機”本身:曝光過那么多指鹿為馬的司法腐敗,聽說過那么多瞞天過海的權貴操作,所以這個胡斌也值得懷疑。這種先入為主的懷疑使他們聽不進任何解釋,甚至找不到證據時會偽造證據。
這樣盲目地質疑,放縱不信任的情緒,在個案中沒有確鑿證據地不相信司法,不相信法律,不相信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對重建信任體系毫無助益,只能加劇不信任情緒的蔓延和信任體系的崩塌,大家一起在“他人即是地獄”的不信任中走向野蠻叢林。
當下的信任危機確實屢見不鮮和無處不在,似乎讓每個人時刻都繃緊提防和懷疑的神經。信任危機的產生有許多原因,有公權力的腐敗,有底層道德的淪陷,有人性的沉淪,有法律的缺位。官員恃強權指鹿為馬欺騙民眾,商人恃信息不對稱欺騙消費者,富人恃金錢瞞天過海,窮人也有窮人一套騙術——信任危機是現(xiàn)實,但我們應該盡可能努力去消除危機重建信任,而不是消極地順從危機放縱每個人的不信任情緒,在懷疑一切中把那種不信任推向極致。
信任危機不能成為“盲目懷疑”的理由,越是信任危機下,越需要在個案中小心地質疑,該相信的要敢于去相信,該懷疑的才去懷疑,這樣才能有利于重建社會信任——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隨便地質疑”本就是一種很不足信的方式,以不值得信任的方式去表達不信任,難道會對重建信任有什么幫助?正如網絡在“張禮礤”上的造假那樣,只能讓人更不相信網絡。重建社會信任不只是政府的事,不只依靠法律,還需要每個公民堅守原則的美德。先入為主、毫無原則地懷疑一切,信任如何重建?信仰危機下,信任需要勇氣和理性,倒是一種很稀缺的品質。
當然,越是在信任危機下,越需要壟斷著真相的人和部門,以更令人信服的理由去自證清白,拿出確鑿的證據回應一些看起來很苛求的質疑——這方面,杭州檢方開了一個好頭。重建社會信任,需要社會中每個人的努力,而不能苛求哪一方。(曹林中國青年報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