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司注冊商稅通財稅專業 北宋榷場 歷史內涵?
作者:admin | 發布時間:2024-09-26北宋榷場 歷史內涵?
榷場是宋遼金元各在邊境所設的互市市場。場內貿易由官吏主持,除官營貿易外,商人須納稅、交牙錢、領得證明文件(關子、標子、關引等) 方能交易。
宋初同南唐通市,在漢陽、鄲口等地設置榷署。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 (公元977年) 后在鎮、易、雄、霸等州設榷務同遼貿易; 遼也在南疆設榷場同宋貿易。南宋與金在邊境設立榷場,貿易比較發達。
元滅宋前,雙方也于邊境設榷場貿易。管制較嚴,地點、貨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而且興廢無常。榷場貿易的興衰與國家商稅收入相聯系。
外貿中的傭金是什么?
傭金(Commission)是指代理人或經紀人為委托人介紹生意或代買代賣而收取的報酬。根據傭金是否在價格條款中表明,可分為“明傭”或“暗傭”。“明傭”是指在合同價格條款中明確規定傭金率。“暗傭”是指暗中約定傭金率。若中間商從買賣雙方都獲得傭金,則被稱為“雙頭傭”。傭金多由賣方付給,也有由買賣雙方付給的。傭金的數量依商品性質、貨值多少而定。在一些地方則已約定俗成,形成一些慣例。買辦代外商經營生意取得的收入。名目繁多,有媒介生意的傭金、保證華商信用傭金、銷價差額傭金等,比額參差互異。擴展資料:傭金發展背景:傭金起源很早。在交易必須通過牙商的情況下,傭金是一種帶有強制性的中間剝削。說合買賣的中間人,在中國史籍上早有記載,《史記·貨殖列傳》稱之為駔儈。宋以后稱為牙行。到了近代,牙行又稱牙紀、行紀,牙商又稱經紀人。牙行在交易中起著評物價、通商賈、代政府統制市場、管理商業的作用。牙行憑借其特權將經營范圍從為買賣雙方作介紹,擴大到代商人買賣貨物,代商人支付和存儲款項,運送貨物,設倉庫保管貨物,代政府征收商稅等。
海禁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海禁\"政策,系明政府禁阻私人出洋從事海外貿易的政策,亦稱“洋禁”。始于明初,在明代雖時張時弛,但直至明末,未曾撤銷。
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對外貿易上,除為“懷柔遠人”,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它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早在明初,朱元璋就明白地表示“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即實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貿易,不準外國人來中國經商。期間更是棄守舟山等沿海島縣,以武力強迫沿海人民內遷。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屢申“通番禁令”,規定“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貿易”,頒布“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等嚴刑峻法。又在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地區修筑海防工事,建立嚴密的“巡檢”制度。
明初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從社會經濟方面來看,明初社會經濟雖得到恢復和發展,但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成份非常微弱,因而沒有強烈的對外貿易要求,這是潛在的因素。《明史卷八十一.食貨五》“永樂初,西洋剌泥國回回哈只馬哈沒奇等來朝,附載胡椒與民互市。有司請徵其稅。帝曰:“商稅者,國家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不聽。”也就是說明朝即使和海外互市,也不征商稅,國家在從事海外貿易時毫無所得,也難怪皇帝和朝廷都對海外貿易不感興趣。
第二,導致明王朝實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當時的政治形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防備張立誠、方國珍的海上殘余勢力卷土重來,因為他們不僅在南洋一帶建立了許多據點,而且和國內外的反明勢力相聯絡,共謀反明,這不能不使明王朝十分警惕;二是倭寇問題,元朝時,倭寇就不斷到中國沿海騷擾,入明后,為禍更烈,這成了明王朝推行海禁最直接的原因。
永樂以后,明廷仍屢申”嚴私通番國之禁”。但遠不如洪武年間嚴厲,禁令的范圍也逐漸縮小。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對朝貢貿易的違禁事件,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對官吏私通番國的貿易事件,都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
絲綢之路的全盛時期?
絲綢之路在唐代進入鼎盛時期。
唐朝初期,西域雖大都在西突厥控制之下,但西域各國國王都曾派人或親自到大唐,表示歸附,因此唐初很快恢復了絲路交通。
貞觀四年(630年),伊吉城主歸附于唐,唐在這里設置伊州,控制了西域北道。這時,在西域地區擁有較強政權的高昌為了壟斷絲綢貿易,高昌曲文泰封閉了西域南部進入中原的道路,商賈都要經過高昌,并需交納商稅。
貞觀六年(632年)大磧路恢復開通后,高昌王與西突厥聯合,阻攔、搶掠酉域其他地區商賈使者,阻止他們進入中原,同時還發兵攻打伊吾、焉耆,掠奪其他域鎮。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政府派侯君集帶兵平定了高昌,在高昌設西州,置西州刺史,西州的戶口計帳等申報,完全和中原地區相同。不久,又在這里設安西都護府,屯駐軍隊,鎮守整個西域地區。在平定高昌的同一年,駐守于可汗浮圖域(今吉木薩爾以北)的西突厥葉護歸唐,唐政府在這里設庭州,置庭州刺史,唐又將伊州、西州、庭州劃入隴右道,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管理。
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擊敗了東突厥吐谷渾,臣服了漠南北。唐高宗又滅西突厥。至武則天女皇時,設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又轄龜茲、碎葉、于闐、疏勒四鎮。唐朝疆域,東起朝鮮海濱,西至達昌水
(阿姆河,一說底格里斯河)。不久,便于新興的撒拉遜帝國(阿刺伯帝國,大食)接壤。而唐王朝則稱當時世界第一發達強盛國家,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這樣,東西方開始通過絲綢之路,以大食帝國為橋梁,官方、民間都進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
在絲綢之路東段,大漠南北與西域各國,修了很多支線通絲綢之路,亦稱“參天可汗道(天可汗指唐太宗)”。大食、東羅馬帝國也不斷派使節到長安與中國相通。敦煌、陽關、玉門這些地方,成了當時“陸地上的海市”。
在海道上,中國也可以船舶赴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臘(柬埔寨),河陵(今爪哇島)、驃國(今緬甸),經天竺(今印度)直至大食,與歐洲各國發生關系。當時廣州、泉州、劉家港(今上海吳淞口近處)等地,成了最著名的對外港口。
史書記載廣州當時便有南海舶、昆侖舶、獅子國舶、婆羅門舶、西域舶、波斯舶等躉船性的船塢。西方各國在陸上取道中亞、西域,沿途駝馬商旅不斷;海路則多由大食首都巴格達出波斯灣,幾乎每日都有船只遠涉重洋來到東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