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公司注冊章程 松江海關辦理進出口收發貨報關注冊登記需要哪些資料?
作者:注冊公司 | 發布時間:2024-12-06松江海關辦理進出口收發貨報關注冊登記需要哪些資料?
一、申請文件材料
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申請辦理注冊登記,應當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個人獨資、合伙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提交營業執照);
(二) 對外貿易經營者登記備案表復印件(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商務部規定不需要備案登記的除外);
(三)企業章程復印件(非企業法人免提交);
(四)稅務登記證書副本復印件;
(五)銀行開戶證明復印件;
(六)組織機構代碼證書副本復印件;
(七)《報關單位情況登記表》、《報關單位管理人員情況登記表》;
(八)其他與注冊登記有關的文件材料。
外商投資企業辦理注冊登記時還應當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批準證書》。
二、申請場所
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應當按照規定到所在地海關辦理報關單位注冊登記手續。
三、海關審核與處理
注冊地海關依法對申請注冊登記材料是否齊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進行核對。申請材料齊全是指海關按照本規定公布的條件要求申請人提交全部材料完備。申請材料符合法定形式是指申請材料符合法定時限、記載事項符合法定要求、文書格式符合規范。
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請人由注冊地海關核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報關注冊登記證書》,報關單位憑以辦理報關業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報關注冊登記證書》有效期限為三年。
----------------
以上轉帖出去不明,除了以上資料就得看你們當地海關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了,建議你到當地海關網站查看。
上海灘原名?
因為1845年上海道宮慕久和英國領事巴富爾劃定第一片外人居留的租界說起。他們在商定《土地章程》,明確四至的時候,把東邊界劃定在洋徑沃(今延安東路),中文譯作“黃浦灘”,當時叫上海灘。
上海的建鎮是由于作為一個海港“蕃商輻輳”,日臻繁盛,需要在此設立市舶司,已見上述。但上海的由鎮升縣,卻與其海上貿易的盛衰無關。按華亭一縣在未分立上海之前,幾全有松江南岸今市區及七縣之地,這在東南地區是很突出的,有戶約十余萬(據《元史·地理志》,至順時華亭、上海縣共有戶十六萬四千

閔行區的由來?
閔行之名 最初出現時,其區域僅指的是 如今的江川路街道部分地區,即橫涇港匯入黃浦江處兩側,其中心位置在橫涇港和滬閔路之間。 1960年1月將閔行劃為上海市的一個行政區后,“閔行”成了區名,閔行鎮成了歷史政區,當地人約定俗成地將閔行鎮這塊地方稱為 “老閔行”。

明弘治年間(1488-1505)閔行已成集市,名曰 “敏行市”(《弘治上海志·市鎮》),是 最早的地名記載,迄今已有500多年,亦稱“敏航”“閔港”(《明史·張經傳》)。明正德七年(1512)的《松江府志》已記載為“閔行市”,為閔行有文字記載之始。正德十五年(1520)松江府水災絕收,橫瀝、沙岡、竹岡因地勢高亢有收,附近災民多到閔行貿易,閔行日趨繁盛。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月,明總督張經令游擊將軍鄒繼芳、總兵俞大猷、參將湯克寬分屯閔行、金山衛、乍浦,聯防御倭。1630年版《崇禎松江府志·兵防》首記 “閔行鎮”。1663年版清《康熙松江府志·兵防》與所附《松江府海防圖》均記“閔行鎮”。 明末清初時的閔行鎮,既是上海縣商貿集鎮,又是府城松江的軍事重鎮。隨著形勢和社會經濟發展、清乾隆八年(1743)的《大清一統志》和乾隆十五年(1750)的《上海縣志》中,已記載稱閔行為鎮了。民國初清史館編寫的《清史稿》記載:“上海沖……鎮四:吳淞、烏涇、吳會、閔行。” 閔行也成了清代上海為數不多的經濟中心之一。
清宣統三年(1911)根據民政部自治章程建立 閔行鄉, 閔行鎮歸其所轄。民國17年(1928)7月上海市、縣分治后,改閔行鄉為 上海縣第一區(有3鎮35鄉)閔行鎮仍歸其所轄。1937年淪陷后,上海縣和閔行鎮的區劃屢有變動。至抗戰勝利后才恢復原建制。民國35年(1946)11月,經江蘇省民政廳批準,取消區公所體制,將上海縣內42鄉鎮歸并為21鄉鎮,閔行鎮由縣直接管轄。 民國37年(1948)8月,上海縣進一步擴并為 4鄉6鎮,并視事業繁簡,將鄉鎮分為甲、乙兩級, 閔行因是經濟中心,定為甲級鎮。
1945年8-10月上海縣政府所在地(三林)
1959年12月2日,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析上海縣閔行、吳涇地區建 上海市閔行區。1960年1月上海縣撤銷閔行鎮建制。是年1月閔行區人委誕生(駐滬閔路213號),3月閔行區人委建閔行鎮街道辦事處(下稱街道),4月閔行鎮街道和一號路街道合并為一分社。1961年9月閔行區人委撤銷一分社更名為一號路街道。1964年5月上海市人委撤銷閔行區,原轄區域劃歸徐匯區,徐匯區人委將一號路街道、浦江街道合并為閔行街道。1981年12月,國務院批復恢復閔行區。次年6月閔行區政府撤銷閔行街道,同時建華坪路、碧江路街道。
1960年-1992年上海縣政府所在地(莘建路張家花園)
1992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上海縣和閔行區,設立新的閔行區,區人民政府駐莘莊鎮,以原上海縣和閔行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閔行區的行政區域”(《上海縣年鑒·特載(1993)》),11月2日下午,在馬橋影劇院召開干部大會,正式宣布 “撤二建一”。新閔行區政府駐 莘建路180號,1993年11月遷入 滬閔路6258號新址, 莘莊由此成為新閔行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現今閔行區人民政府駐地莘莊鎮鳥瞰
2000年10月閔行區政府撤銷華坪路、碧江路街道,成立江川路街道其東南端正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居民區,原有的明、清、民國住宅已于上世紀末拆除,歷史上的閔行正在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如今僅剩一個公交線路徐閔線的終點站“閔行”可供人追溯。
上海直轄之前隸屬哪個省?
以前屬于江蘇省. 上海市行政區劃鴉片戰爭后上海開埠,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 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 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 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租界以南的華界被稱為南市, 同時,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 19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 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 1914年,上海改城為市,蒲松鎮也改為蒲松市,另設閘北市、洋涇市,合稱19市鄉。 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吳淞5區。 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由國民政府直轄,不再隸屬于江蘇省,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 而上海地區各縣,包括上海縣,則仍屬江蘇省。 1930年又改特別市為市,轄吳淞、引翔、閘北、法華、滬南、塘橋等17個區,全市面積527.5平方公里。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37年12月,日軍在浦東設立大道市政府, 次年扶植親日政府,改上海為特別市,將華界和蘇州河北的公共租界劃分為南市、滬北、滬西、浦東北、浦東南及市中心6個區。 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管上海租界,隨后合并周圍各縣成立擴大了的上海特別市,分轄區為市區、郊區、縣區,市區包括原兩租界、南市、閘北、滬西等, 郊區包括江灣、洋涇、真如、浦東北、浦東南等, 縣區則為南匯、奉賢、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 1945年抗戰勝利,上海恢復了舊稱,國民政府將周圍各縣復歸江蘇省管轄,翌年,大場、七寶、莘莊三個區劃歸上海市,但實際七寶、莘莊均未交管,故上海市共劃分為30個區,其中郊區為10個區,市區為20個區,全市面積618平方公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 同時,上海的郊縣隸屬于蘇南、蘇北行署,由江蘇省管轄。 1956,經過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省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 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 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撤消新成、江寧,設立靜安區并撤消提籃橋區和榆林區,析上海縣置閔行區,析寶山縣置吳淞區,次年又撤消浦東縣。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后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余年之久。 1980、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為進一步改革開放, 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合并設立浦東新區。 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合設新的閔行區。 20世紀末,松江、青浦、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則劃入黃浦區。 2001年南匯縣和奉賢縣撤縣建區。 至今,上海全市轄18個區、1個縣,為全國最大的城市。
鴉片戰爭時中國爭取了什么?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場侵略戰爭。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野蠻、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社會性質的變化。在政治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后,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 。在經濟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社會矛盾的變化。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3年至1844年,《南京條約》規定的五處通商口岸相繼開放。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故意曲解《虎門條約》中關于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條款,又以“華洋分居,避免糾紛”為誘餌,迫使上海地方官員,用告示形式,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其中規定:“洋涇洪以北,李家莊以南之地,準租與英國商人,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這是外國侵略者在中國變相攫取的最早的租界。
戰后短短幾年,英國輸華商品比戰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紡織品占總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布、洋棉“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江蘇松江、太侖一帶是中國手工棉紡織業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而鴉片戰爭以后,由于洋布暢銷,“松太布市,銷減大半”,東南沿海一些專以紡織為業的鄉村,受到很大沖擊。盡管這種現象是局部地區的情況,但它表明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
外國商人還從中國收購大量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以絲、茶為大宗。中國絲、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國內絲、茶生產的發展。外商操縱著中國絲、茶的出口貿易,使中國絲、茶生產依賴于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瓦解著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