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注冊公司在北京發展好嗎 注冊公司同名不同地區侵權嗎?
作者:admin | 發布時間:2024-09-26注冊公司同名不同地區侵權嗎?
這個看情況而定
但應該不至于侵權那么嚴重的
先看下面這個規定
根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六條的規定:企業只準使用一個名稱,在登記主管機關轄區內不得與已登記注冊的同行業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
條文里面說到,“在登記主管機關轄區內”,也就是說,那個企業和你屬于同一個工商局管理的,才會不符合規定。
譬如說,我在廣州辦的企業的名字叫“廣州市生意興隆有限公司”,在深圳市辦了個“深圳市生意興隆有限公司”,那么這兩個公司名稱是沒有任何沖突的。
又例如,我在北京市的海淀區辦了個“北京市海淀區生意興隆有限公司”,在北京市的朝陽區辦了個“北京市朝陽區生意興隆有限公司”,這兩個公司名稱也是沒有任何沖突的。
以上例子之所以沒有問題,關鍵在于公司登記機關是不同的,所以不構成什么侵權不侵權的行為。
但如果在同一個工商局的管轄范圍,那么就有關系了,例如在已經有了“北京市海淀區生意興隆有限公司”的情況下,還去辦一個叫做“北京市海淀區生意興隆有限公司”的公司,那就肯定是違法的了。
況且,只要給你辦營業執照的工商局發了營業執照給你,那么你的公司名稱就是合法的,完全不用顧慮啥問題,因為工商局本身是不允許在其轄區內存在字號名稱相同的企業的。
附上《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二十五條和第二十七條,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處罰規定:
第二十五條:兩個以上的企業因已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而發生爭議時,登記主管機關依照注冊在先原則處理。
第二十七條:擅自使用他人已經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或者有其他侵犯他人企業名稱專用權行為的,被侵權人可以向侵權人所在地登記主管機關要求處理。登記主管機關有權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賠償被侵權人因該侵權行為所遭受的損失,沒收非法所得并處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對侵犯他人企業名稱專用權的,被侵權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java程序員去哪個城市工作最好?
一些適合程序員發展的城市,分析原因如下: 1、北京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屬于國際化大都市。北京的IT行業在國內是排在第一位的,這除了與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關外,更是由于北京是國內最主要高校和科研機構聚集地。國內許多知名的IT企業都在北京,即使總部不在北京的,也有很多部門設立在這里?! ?.上海 眾所周知,上海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java程序員的發展也是非常好的城市歐柏泰克軟件學院的學員畢業后學校推薦的工作一般都是上海.深圳等城市。就業情況都非常樂觀。 3.深圳 深圳是一個比較年輕有活力的城市,同時又是一個發展比較成熟的城市,深圳比較重視科技和人才,政策也比較好,因此,深圳的IT行業發展比較好,許多程序員都選擇到這里工作和生活,深圳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地。 4、廣州 廣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廣州有錢人很多,工廠也很多,在這里很容易能掙到錢,然而作為貿易型工業化城市,廣州的科技實力并不比北京和上海強。廣州的IT行業并沒有得到充足的發展,目前在廣州做java編程的同學們沒有上海和北京掙得多?! ?、杭州 杭州近些年來很受關注,發展也不錯,由于廣大電商行業的發展,使得杭州成為IT行業重要的城市,很有潛力,比較適合IT人士生活。但是,杭州畢竟是銷售型電商,專注技術服務的企業較少,不是很重視技術?! ?、成都 受生活環境和政策的驅使,現在遷往成都的創業公司很多,由此也聚集了大批的程序員前往,成都已經成為一個新的java程序員聚集的城市。
??粕ド钲诎l展有沒有前途?
深圳是個朝氣蓬勃的城市,這里歡迎所有有夢想的年輕人。專科生雖然學歷不是很高,但是只要有敢拼的心,能夠在工作中提升自己,晉升是必然的。深圳不同于北京上海,這里更追求個人實力,不會唯資輩論,深圳是很包容的城市,放心大膽的來,基本不會后悔的。
到中國的哪個城市發展最有前途?
原文,一家之言,這種預測大多不靠譜原標題:中國十大最有前途的城市一、上海上海的夜景極具未來感。該怎樣評價上海?它是“中國魔都”,也是“東方巴黎”;它是國內最小資和奢華的城市,也是薈萃全球最高端產業的城市;它是王安憶記憶里“安放很多人故鄉”的懷舊之都,也是張愛玲口中“向香港輸出繁華”的未來之城。它代表中國城市發展的最高階,定義和意味著中國城市發展的未來與上限。上海的歷史,就是一部江南商業文明史。而在移動互聯時代,上海每一步都踩準了時代前進的節點。曾有人用“駿馬,在平地上如飛奔走”這句詩形容上海。在平地飛行,也許是對上海進行的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它血液里流淌著傳統的“陸地”基因,但它的骨子里,卻盡是對未來、對天空的景仰和向往。馬云曾說:“如果說要有一個城市能夠代表改革創新和發展的高度,我覺得只有上海?!痹谂c阿里新零售合作中,上海也是布點最密的城市,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海已有超過1萬家“天貓智慧門店”,堪稱“阿里新零售第一城”。二、北京北京是“京滬杭深”四座城市種對阿里新零售熱議度最高的一個。圖/Raj Eiamworakul毫無疑問,北京是中國最大氣的城市,沒有之一。這也讓它躋身國內最有前途城市之列。北京是一座能讓你瞬間“嗨”起來的城市,也是一座愿意接納“做夢人”的城市。北京就是那種能讓你產生天然親近感的城市,這也是無數“北漂”成為我們時代鮮明特征的一個有力佐證。作家陳冠中曾說:“北京自在,光是這點我看北京已足以把上海比下去,繼續守護前沿文化的火炬,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底層另類青年撲過來,等看到亮?!被食歉乱粔夭瑁瑥奶鞖獾秸卧俚礁黝惿鐣掝},如今愜意自在的北京人又在侃些什么?根據支付寶和百度搜索的相關調查,北京是“京滬杭深”四座城市中,無現金率最高和對阿里新零售熱議度最高的一個。喝大茶兒,聊大天兒,談“阿里新零售”,聊移動支付,看來已經成為北京侃爺們如今的日常了。三、深圳深圳是中國的“創新之都”。無論何時,深圳都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城市之一。為什么?因為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獲利者、新時期高端科技城市的探索者,它永遠接納和擁抱新興產業,永遠不排斥外地人,也永遠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激情,向“中國經濟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的定位奔去。它永遠澎湃,永遠年輕,這也就注定了它從不缺席“最有前途城市”的榜單。改革開放四十年,深圳是中國的“創新之都”;今天,深圳又成為了阿里新零售的“追隨之城”。在阿里新零售的商業變革中,深圳既瞭望著全球新商業、新制造業的日新月異,又對阿里新零售進行大膽實踐,引領港澳開啟零售業變革方向,成為阿里新零售市場里不可忽略的厲害角色。在追隨新事物的道路上,深圳從不落伍,它永遠行走在時代的最前沿。四、廣州廣州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中介點。從各個方面看,“北上廣深”的說法如今都要讓位于“北上深杭”。老牌商都廣州雖然欠缺發展后勁,但它仍然是中國城市里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這里是全中國最包容的城市、最受歡迎的移民城市、最能讓你在午夜時分喚醒味蕾的城市,也是最能用“生猛鮮活”這個詞概括的一座城市。易中天就說過,廣州是連接過去(化外之地)和現在(經濟特區)的中介點。過去,這里是千年商埠,是經濟高地,是以文化和商業為核心的先行地,也是塞滿發財夢的大市場?,F在,它是承接傳統貿易模式的橋梁,也是開啟互聯網新經濟和阿里新零售的橋頭堡。在中國城市變遷史上,廣州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在每一份與中國城市有關的排行榜上,廣州從未缺席,也無法缺席。它的存在,為中國城市發展標注下一個與過去和未來息息相關的注腳,也讓中國城市在暢想明天時,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時代范本。五、杭州杭州,當之無愧的“無現金第一城”。誰贏得人才,就贏得了未來。在招徠人才的這艘大船上,杭州如今風頭正勁。根據某招聘網站的數據分析,在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8年第一季度之間,全國15個重點城市的人才凈流入率排名中,杭州排名第一。如果說京杭大運河讓杭州從一個濱海小邑,華麗轉身成為“水居江海之會,陸介兩浙之間”的經濟都會,那么移動支付和阿里新零售則讓杭州煥發了又一春。根據《2018年中國“新零售之城”發展報告》的統計,杭州的阿里新零售指數得分已與北京相差無幾,政府扶持力度更是排名第一。支付寶數據顯示,在杭州,超過95%的超市、便利店能使用支付寶付款,超過98%的出租車支持移動支付。如果說上海是阿里新零售第一城,那杭州則是當之無愧的“無現金第一城”。六、武漢武漢有著與一線城市抗衡的實力。武漢人把自己的城市叫“大武漢”,說起這三個字時往往還帶上個擲地有聲的目標前綴,合稱“復興大武漢”。如果你想問這是為什么,武漢人會告訴你,北京是帝都,上海是魔都,而這座城被稱為“失落之都”。經濟上,武漢曾比肩上海,“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駕乎津門,直追滬上”;政治上,武漢曾僅次于北平,孫中山暢想其稱為“東方芝加哥”。無限風光的武漢如今僅僅成為中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武漢人不會甘心,一句“復興大武漢”里有這座城市的底氣與雄心。武漢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全球知名咨詢機構仲量聯行將武漢歸類為我國 “驅動型城市”中的領先城市。過去十年內,武漢的GDP增量高達9450.26億元,增長比率高達238.64%,為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十年經濟增長之首。武漢狠,武漢人更狠,全國城市的阿里新零售指數大比拼中,武漢消費者參與指數高居第二,有著與一線城市抗衡的實力。七、成都成都太古里?!扒晟潭肌辈皇前捉械模啥济朗场⒚琅⒚谰叭珖忻涑鞘猩虡I聚集度、城市未來可塑性均處于西部地區領先地位。成都友好,全世界都愛成都的大熊貓,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率領奧地利史上最大規模代表團來到這里,他們手拿熊貓玩偶前來談合作——“見到你,我很高興,成都?!背啥甲屓烁吲d是因為這里安逸,財經作家葉檀說成都人舍得在吃喝玩樂上花錢,第三產業水準高,這些是一個城市生活品質的體現,所以成都的房地產市場總是有“暖意”。會玩的成都人也會從玩里面掙錢,一大批新業態爭相涌入阿里新零售商業市場,他們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線上服務、線下體驗與現代物流深度融合,成都發展勢頭不容小覷。八、重慶重慶的城市競爭力是全方位的。如果說電影是夢工廠,那么重慶是比夢工廠還夢工廠的地方。當電影還只有4D,重慶已經被叫做8D?!?D魔幻城”是短視頻時代時尚青年們給重慶取的昵稱。重慶依山而建,地鐵、城軌、房屋錯落有致,加上長江、嘉陵江兩江相呼應,這座內陸山城就像重慶火鍋一樣,辣得人過癮,鮮得人上癮。網友愛的重慶不僅僅是洪崖洞夜景、跨江索道、2號線李子壩,更是一線城市沒有的輕松以及普通非一線城市沒有的時髦與活力。重慶的競爭力是全方位的,經濟增速長期保持全國前列,2017年全球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強勢出位,僅次于上海、香港、深圳、北京、廣州,遠遠領先于國內其他城市,重慶在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實力可見一斑。攜手互聯網巨頭的重慶還在打造“中國智慧城市”,商業資源與環境不斷優化,為阿里新零售快速成長并突圍提供了絕佳土壤。九、西安古老的西安正在締造新零售的“西安速度”。能成標桿的都是最好的。上世紀80年代,深圳建樓快,三天蓋一層,“深圳速度”成了改革開放與經濟繁榮的代名詞。2018年,盒馬鮮生的員工在13小時內完成了從在線申請到落戶西安的整個流程,“西安速度”成了阿里新零售高速發展的代名詞。一個對阿里新零售模式敏感并有超強執行力的城市,沒有理由不讓人好奇它的生命力。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說,西安的城市精神是“開放包容、追趕超越”,開放包容略抽象,追趕超越很明顯,擁抱“一帶一路”、國家中心城市、“國字號”改革試驗區、國家自貿區、大西安“代管”西咸新區等多項重大戰略部署,西安城和西安人來勢洶洶。十、福州福州臺西CBD。圖/Listwiseafford全國有兩個地方最出富豪,一個是李嘉誠的老家潮汕,另一個就是郭鶴年的老家福建。郭鶴年祖籍福建福州,作為福建首府,福州占據政治優勢,在經濟上卻長期面臨廈門和泉州的挑戰。不過,向來信奉“敢拼共贏”的福建人從不怕挑戰。對于福州,追前一班車不重要,趕下一班車才關鍵,安逸多年的福州正抓住“一帶一路”的時代機遇全速前進。福州的未來不僅在于“重現榮光”,更在于趁勢晉級,在眾多把“新零售之都”當成愿景的城市中,福州的優勢與進展明顯。福州是最先把“阿里新零售之都”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的城市,也是2018年“新時代零售創新高峰論壇”的召開地,根據論壇信息,當地政府部門將與阿里巴巴集團、永輝集團展開深入合作,從移動支付、智慧物流、大數據、農村電商等方面著手,共同推動福州的阿里零售創新產業發展。
律師就業前景怎么樣?
一、中國的律師業病了 有關中國律師業的發展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有關《律師法》的修改也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據最新統計:全國現有律師事務所11691家,其中合伙所8024個,合作所1746個、國資所1742個,現在律師人數11.8萬人,與1995年的8.3萬人相比增加3.5萬人,據資料顯示,這個數字在2001年就已經達到,也就是說中國律師總人數五年間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為了搞清楚近幾年中國律師總體上的發展情況,我開始搜尋近幾年中國律師總人數的變化情況,結果很失望,對這組數據沒有專門的統計資料。只是在歷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報告中找到了比較權威的統計數據。 1995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記載:到1994年底,全國律師人數已達83619人,比1990年增加近一倍,超過了在1995年發展到75000人的預期。全國律師事務所已達6419個,比1993年增加25%。 1996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記載:據統計,1996年,全國律師行業從業人員已達到10多萬人,比上年增加1.2萬人,增長12.6%;律師事務所達到8265家,比上年增加1065家,增長14.8%。 1998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記載:中國律師隊伍不斷壯大,已成為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一支重要力量。據統計,全國律師事務所已從1979年的79家發展到1998年底的8600多家,執業律師從212人增加到10萬多人。 200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報告記載:目前,全國有律師事務所9500多家,律師11萬多人。 另查:截止2001年6月,中國律師總人數已達到114892人,其中專職律師達70147人。律師服務機構也由1981年的2023個,上升到各類律師事務所已近一萬個。 2003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報告記載:截至2003年底,全國法律援助機構已發展到2774個,比上年增加356個;工作人員為9457名,增加1172名; 2004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報告記載:據統計,截至2004年6月,全國執業律師已達11.45萬人,律師事務所已達11691家。 從以上資料可以清楚地證明我的判斷,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律師人數從整體上就沒有變化,都維持在11萬余人的基礎上,也始終沒有超過12萬人,另據統計,中國目前還有206個縣沒有律師。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中國的律師業你到底怎么了,難道中國的律師業的發展果真已經到了飽和狀態了嗎?一個行業整整五年維持從業人數基本不變,也就意味著這個行業失去了吸引力氣,沒有生機和動力,中國的律師業一定是出問題了,中國的律師業一定是病了。 二、中國的律師業病在哪里? 中國的律師業已經到了飽和狀態了嗎?難道中國的律師的從業人數不能超過12萬的大關嗎? 先看看我國與發達國家每一萬人的律師比例的比較,美國85萬、31.7/10000;英國:9萬、15.4/10000;法國:3.6萬、6.2/10000;德國:6.2萬、8/10000;日本:1.5萬、6.2/10000。而中國就是以12萬計算才達到0.8/10000。 再看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發展: 北京: 2000年,北京市共有律師事務所345家,共有律師5495人,其中專職律師3159人、兼職律師1082人、特邀律師173人,律師助理、行政人員1081人。 2001年6月,北京市共有律師事務所419家,共有注冊律師5489人,其中專職律師4095人、兼職律師1334人、特邀律師69人。律師助理和行政人員2011人。 2002年8月,北京市共有注冊的執業律師5834人、實習律師1357人,共計7191人,占全國律師總人數的6%,這意味著全國每17名律師中就有1名在京執業的律師。 2003年,北京市共有注冊律師8106名。 2004年6月,北京市共有注冊律師8104名,其中大學本科學歷達6110人、法律專業本科達110人、碩士學歷達1636人、博士學歷達248人。 2005年6月14日北京日報以《北京律師昨日突破萬人大關》為主標題,:《每萬人中有7人是律師,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為副標題。該文是這樣報道的:北京共有律師執業機構892家,從業人員13636人,包括一萬名執業律師和3636名行政管理人員,總人數約占全國執業律師總數的9%。據統計,萬名律師中,外地律師就占三分之一。 上海: 據《上海的律師事務所管理模式》一書中的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上海律師: 1984年為641人; 1985年為1230人; 1987年1353人; 1994年3647人; 1998年4533人; 2004年6000余人。 另查:截止2003年11月底,本市共有律師事務所538家,執業律師5366人;截止2004年6月,上海全市共有通過年檢注冊的律師事務所579家,專職和兼職律師5811人,2005年為7000人左右。 深圳、廣州: 據深圳第五屆律師代表大會資料顯示,至2005年年底深圳已有律師事務事務所208家,律師人數3500余名。 而2001年底及2002年初筆者來深圳開辦分所時,深圳的律師人數才1800余人,1900人不到,2004年有律師事務所190余家,執業律師近2800人。據統計深圳律師人數以20%的年遞增率增長,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律師高增長的城市。 深圳市律師四年增加1500多人,如果加上持有外地執業證的律師或公司法務人員,深圳的律師與準律師總人數估計不會低于5000人。 同樣至2004年3月底,廣東省執業律師人數達到10042人,律師隊伍規模居全國各省(市、區)的首位。律師事務所已達1217家,其中廣州不到4000人左右,目前在廣州有約4500名律師,還有其他暫時未取得執業證,又輔助律師從事法律工作的,總共將近15000人。 江蘇:2004年13市律師事務所已發展到628家,律師人數達到6669人,2005年年底有律師事務所694家,執業律師7113人。 據全國律師協會統計:在全國律師中,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和浙江5省市律師人數就占了大約1/3,業務收入占了全國律師業務收入的2/3。 從簡單地數字就能得出以下結論: 1、中國社會整體對律師的需求不足,有關市場經濟的法治建設和法律規范遠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水準和速度。 2、中國律師在總人數不變的情況下,最明顯地就是選題由是小城市向大城市轉移,由內地向沿海發達地區轉移?,F有的統計數據看,律師轉移的下一個陳地將是上?;蛘咭陨虾橹行牡拈L三角地區,然后會再向環渤海灣區域轉移。 3、中國律師業的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五年來每年至少一萬名通過司法考試取得律師資格證書的人才,起碼有5萬多人游離在律師職業之外;同時也說明新律師的淘汰率比較高,基本上有多少新律師加入就有多少律師退出。 4、律師已經被政府、企業、老百姓等在道德上打入了冷宮,這是一個不為全社會看好的行業,律師在社會失去公信,沒有了美譽。在中國的社會中一個行業要有較高的公信力和美譽度,必須從做好人好事開始,這也就是說我們律師這么多年所做的不是老百姓眼中的“好人好事”,唯利是圖、專門為做壞事的人開脫和辯護,已經是全社會對律師行業心理定位。 從上也不難看出,中國律師行業已經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律師是一個不為法律人看好的行業,也不為全社會看好的一個行業。但與此同時也可以看到中國律師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與發達國家還很大的一段距離,而且不是一般的差距。這段距離正是我們律師行業的前景。 三、中國律師業的明天在哪里? 中國律師行業已經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中國律師業作為一個行業整體上出了問題,中國律師業作為一個行業已經病了,突破口在哪里? 要找到突破口先要找到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問題明擺著,中國的律師業是一支沒有力量的隊伍,中國的律師事務所是沒有力量組織,中國的律師是由一支沒有依靠的個人,整個律師隊伍是一支沒有依靠的部隊。 如果寄希望于大學的法學院給我們培養一支有力量的律師隊伍,指望律師法的修改中國的律師就馬上獲得強大的力量,指望律師協會或律師管理處來培養一支強大的律師隊伍?雖然這些都律師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保障,但律師業最終要發展經強大,需要的是市場的支撐,所以中國的律師要強大,首先要從中國的律師開始,從中國的律師事務所開始。 1、向市場要發展,這是律師業的首要問題。很顯然,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律師業務應該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律師應該越來越多地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顯然律師來如果沒有企業來支撐,是不可能得迅速發展的。摟目前的現狀我們的律師業一定是在為企業提供的法律服務時出了問題,人家不需要我們的服務或者說不信任我們的服務。難道他們不需要服務嗎? 我們還是用數據來說明問題,據統計: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中國每年約有100萬家民營企業破產倒閉,60%的企業將在5年內破產,85%的企業將在10年內消亡,能夠生存3年以上的企業只有10%,大型企業集團的平均壽命也只有7?8年。其中有40%的企業在創業階段就宣告破產。在中國每天有2740家企業倒閉,每小時就有114家企業破產,每分鐘就有兩家企業破產。日本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0年,是我們的10倍;美國企業平均壽命為40年,為中國的13倍。 這也是一組非常可怕的數據,是人家不需要我們律師服務,還是我們律師不會服務、服務的不好,我們的律師至今還沒有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前一段時間筆者在整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管理文集時,并大量在發表相關企業管理文章時,律師同行中居然應者寥寥無幾,也就是說中國龐大的律師隊伍中真正關心或懂得企業經營管理的人寥寥無幾,如果律師的法律知識和實踐經驗不能與企業的管理實踐結合起來,余下了就只有打官司或當“討債鬼”了,所有的律師都擁擠在這么一個狹窄的業務地帶上,怎么可能支撐起一個行業現實的發展和未來。 我們的律師只會打官司,不會幫助或教會企業如何在控制、管理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風險或糾紛,如何盡量少打官司。這是一個巨大的律師服務空間,但現在能占領的律師又有幾何?從企業自身的利益和長遠發展以及正常的經常管理活動的需要來看,沒一家企業愿意打官司,只是萬不得已才去法院打官司。律師業的現狀證明中國的律師現在尚未成為企業真正需要的律師。 中國律師業在個人業務尚不發達的今天,只有把目標定位在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服務,才會有更好的發展,也才會有前途。法律服務生活化、法律服務實用化、法律服務市場化是律師業的最好的出路,中國的律師業在傳統的業務基礎上,只有創新服務,為企業提供實用而有價值的服務才會有發展、才會有出路。 有關法律服務的創新筆者集十余年的積累和探索,也已經到了快開花結果的時候了,也希望有更多的律師朋友加入到這個隊列中來。 2、向體制要發展 目前合伙制為主體的律師事務所體制,只適合小規模的律師事務所的運作和發展,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和公司化運作;國有所、合作所就象原有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一樣,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也就不會有活力;個人律師事務所本身就是律師事務所規?;l展不相容的。 在現有的體制條件下,律師大都以個人為單位對外開展開拓業務、提供服務,這種模式嚴重制約了律師個人發展空間,尤其是年輕律師在從業之初,不僅得不到支持,反而要與經驗豐富,有相當社會資源積累和影響力的老律師,去競爭市場。導致年輕律師執業之初連起碼的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 如果一個行業對后來者如此地殘酷,還能發展嗎,還會有前途嗎? 所以律師事務所必須要走企業化、公司化的道路,必須要有強大資本、業務支撐的實踐、學習、交流的平臺。在這個行業的既得利益者必須為后來者提供必要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否則這個行業就會先進入這個行業的一群人做小、做死。這只能從體制上著手,企業化、公司化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 3、向未來要發展 中國律師業的未來是什么?現在還是一片空白,正因為是空白才有文章可做,做什么文章?就是培育市場。 中國的律師業必須為自己的未來培育自己需要的市場,這已經到了非重視不可地步,不能不重視的地步了。不把蛋糕做大,就不會有中國律師業的未來和發展。 中國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經濟正在高速發展,在傳統文化背景下,中國人對法律和律師的依賴度很低,不是他們不需要法律服務,而是他們不知道或者說不習慣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規范日常的生活和生產經營活動。 所以中國的律師必須走出事務所、走出廟堂、走出書本、走出法條、走出沖突,走向社會、走向客戶、走向市場、走向工世界,去宣傳法律的精神和法律的規定,告訴們如何安全、合法地生活、生產和工作,去為全社會做一些好人好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改變全社會對律師認識上的偏差和誤解,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律師業正面臨的困境,治好自己的病。 4、向年輕的律師要發展 誰都知道,年輕的律師是中國律師業的未來,沒有他們的健康發展就沒有中國律師業的明天和未來。但是在傳統的律師事務所經營模式下,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律師實踐型人才的斷代,必然會造成一個行業的危機。 所以作為老的律師或律師事務所必然承擔起對年輕律師的培養和指導責任,幫助他們迅速提高實踐工作能力和社會資源的積累,放棄年輕律師就是放棄未來。 四、律師事務所公司化的出路在哪里? 講到公司化,有人在思考、有人在探索、有人在實踐,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以及發達地區都有了一定的實踐積累。但從實踐的效果來看,都不盡人意,問題出在哪里? 問題在于,律師事務所在公司化過程中陷入了誤區。 1、把律師事務所的公司化當作工廠化,工廠是必須要關門生產,把工人限定在工廠內進行作業,而律師事務所則完全不同必須開門生產,要把律師都趕到市場中去,在親身的社會實踐和交往中培養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積累社會資源,律師事務所僅僅是律師的大后方,戰場永遠是市場。如果律師事務所公司也把律師關在律師事務所的辦公室中被當作車工或鉗工之類的技術工人,哪個人永遠是得不到發展的,一旦離開那個工作環境,一切還得從0開始。也沒有律師愿意長期地被限制這樣的環境中工作。 2、律師事務所的公司化不等于100%的商業化,律師事務所的投資者(包括律師和事實上存在著的非律師的投資者)往往過于急功近利,今天投資明天就要出效益,馬上就要賺到錢,在這種投資理念和運作模式下,如果一年不賺錢、二年不賺錢,馬上就對投資失去了信心或撤回投資,而無論是律師個人還是律師事務所,成長期都在三到五年左右,過了成長期后才會步入穩定的發展。 3、工資制嚴重阻礙了公司制律師的發展。有關提成制,前一段時間引起了業內比較大的爭論,有人以提成制嚴重阻礙了律師業的發展,以為工資制就能救律師。本人因忙于企業管理的文集寫作,就沒有參與進去。 其實反對提成制和主張工資制一樣的錯誤和荒唐,都是阻礙中國律師業發展的敵人。嚴格地講,沒有提成制就不會有中國律師的過去和現在,也就不會有中國律師的未來。 筆者從親身經歷的實踐來看,在實行工資制條件下的律師,對市場開拓根本就沒有積極性,由于利益分配遠遠低于其期望值,結果公司化就成了合伙人或投資者拼命開拓業務,一般律師具體經辦業務,最后公司化就又走回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大鍋飯老路上去了。 當然完全的提成制不利于形成律師團隊化和公司化運作所需要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也是不爭的事實。 之所以會有兩種極端產生,原因在于: a、認識上的錯誤,把抽象的法律服務當作了律師事務所的產品,其實律師事務真正的產品就是律師,是人而不服務和產品。進而導致所有的律師事務所都不以培養和打造有服務能受歡迎的、有影響力的律師為前提,導致公司化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誤區。 公司化如果不以培養律師為前提,這是在與市場對著干,與數千年來形成的傳統觀念對著干,與律師行業的自身的文體特點對著干,如此當然就一定不會有前途。 b、在律師事務所與律師個人的關系的定位上過于低俗,往往以利益關系決定合作關系,既沒有共同的事業使命又沒有共同的社會使命,如此公司化做不大、做不強很正常,真要是做大、做強了,反是件奇怪的事了。一群低俗的人為了利益暫時走到一起,如何能成就一番事業? 4、律師事務所公司化的必備條件 a、投資者、合作者:就律師行業內部來說,二十年執業經歷或者五年執業經歷以下的,這一群人中只有完成了初次創業或財富積累的人同時還有第二次創業愿望的人,才可能成為公司化的投資者;五年以下的律師往往發展上都會遇上瓶頸,合作的意愿最強烈,公司化、團隊化意愿最強烈。一般過了五年的發展期后,業務和收入穩定后的律師基本上就沒有合作的愿望了,即使有也是能力和人品特別差的人。 當然律師業現在需要行業外的投資,主要還是有相當的財富積累,并有強烈的投資律師事業愿望的人。 b、由于公司化基本上老律師和年輕律師的組合,年輕律師生活和生存需要保障,因而必須給一定的生活保障,通過發工資或借貸來解決年輕律師的生存和生活問題;為了提高律師個人開拓市場的積極性,提成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律師事務所必須有工資制和提成制相結合的利益分配機制。 c、公司化的律師事務所首先是一所學校,然后再是一所律師事務所,必須首先承擔起對年輕律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并在對年輕律師的成長關懷中獲得律師團隊的凝聚力。如果培養培訓工作做不到位,公司化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也根本就不會有凝聚力,律師一旦有一定的技能和社會關系積累就會遠走高飛。 d、公司化必須要有自己的社會使命和責任,否則對社會沒有影響力對律師沒有吸引力。 五、來自實踐和探索的思考 有關中國律師業的明天和未來,筆者經過數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初步積累了相關的經驗,并通過親身的試驗完成了有關律師事務所從體制、投資模式利益、分配機制、管理流程市場運作模式等方面的可行性的研究,現在唯一不足的就是沒找到適合的投資者和合作者,現在正在積極的尋找和等待之中。 有關未來律師事務所基本模式為本人也有所總結,具體如下:在未來的律師事務所團隊中,原則上不錄用沒有經過本所培訓的律師、助理及市場拓展與行政管理人員。 之所以作如此選擇是因為: 一、律師這個行業有其特殊性,最大的特點是工作沒有統一標準,也沒有統一的操作規程,律師往往是師從不同而各行其是,導致在組建團隊時前面律師干過的活,后面的律師沒有辦法接手,往往都要從頭再來一遍。 二、律師往往都有自己的專業背景和經歷,并在實踐中形成各自的風格和操作規程,這是很難改變的習慣和風格,改變這樣風格和習慣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培養一個新律師的十倍、二十倍甚至更高。 三、律師這個行業單憑個人的努力,起步難、發展難、改變難,律師單打獨斗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市場需求,要組成團隊就必須有共同遵守的信念、目標、道路和方法,通過培訓可以盡快地物色和培養團隊所需要的律師。 四、我們需要的律師是有專業、懂管理、會經營、善服務的律師,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象一粒種籽一樣,丟到哪里都能生根發芽,這樣的律師不通過培養是很難自生自長。 經過統一培訓后的律師團隊可以達到如下效果: 一、培訓過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不出一個星期的時間就能確定適合團隊和不適合團隊律師。 二、經過一年左右時間培訓和實習,在技能上可以達到相當于在法院工作三年或普通律師工作三到五年的水平。 三、具有強大的戰斗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能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激活任何陌生市場。 四、通過培訓確立起律師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共同的事業目標,并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讓每個人首先是對自己的成長負責,為自己的成長工作,通過律師個人的發展帶動團隊的發展??傊呱械那椴俸筒┐蟮男貞?,是律師業的立業之本,也是造就中國律師業未來的根本。 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使命,偉大的使命造就偉大的團隊,偉大的團隊造就偉大的律師,本著對時代、對歷史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可能造就強大的律師業。 總體上的規劃是:以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發達城市為起點,成立一個核心的律師事務所母所,十年以內完成在國內大中城市律師事務所投資和設立,由母所統一輸入標準化的經營模式、管理模式,創建中國第一大律師集團與聯盟,同時初步完成與國際國內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管理顧問公司的資源整合;爭取在后十年建成全球最大的以法律服務、財務服務、管理服務為核心的世界上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管理顧問公司為核心中介服務聯盟或集團。 目標已經找到,道路已經明確,現在缺的就是付諸實踐。在此筆都真誠地希望并呼吁律師同行和社會各界都來關心和支持中國律師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中介服務市場的產業化與集團化。 以上就是筆者終身的目標和使命,“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邱旭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