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公司有啥區分 注冊家庭農場和公司的區別?
作者:公司注冊 | 發布時間:2025-10-17注冊家庭農場和公司的區別?

家庭農場與公司制農場的聯系與區別:公司制農場,主要指的是農墾系統自辦的農場、國有農場或者是私人資本通過租賃土地、雇用工人并采取公司制經營的農業企業。 家庭農場和公司制農場兩者在開始經營時都應該進行工商注冊,按照企業化制度進行經營運行。公司制農場與家庭農場從土地獲取的角度來看區別很大。除了農墾系統的農場企業外,公司制農場所經營的土地完全靠租賃農戶土地獲得。而家庭農場與公司制農場的區別有如下5個方面。
第一,家庭農場經營者須擁有自己的土地(承包權),在經營過程中為了擴大規模才需要采取其他形式進行土地流轉。
第二,從資本角度來說,公司制農場或者農業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主要靠外投資本,具有明晰的資本收益率。與之相對,普通農戶是一個生產與消費相結合的經營單位,其生產也主要以自有資本為主, 以生計成本來衡量效益,而不是資本收益率。而家庭農場則需要外投資本與自有資本相結合,資本收益率更接近于農業企業。
第三,從勞動角度來說,除一些農戶聯合經營組成的合伙企業之外,公司制農場或者農業企業的勞動要素主要依靠雇用勞動力,而普通農戶的勞動要素主要依靠自有勞動力,偶有鄰里間基于互助關系的換工。家庭農場的勞動要素則同時來源于自有勞動力與雇用勞動力,但是應以家庭自有勞動力為主,雇用勞動力為輔。就是以自有勞動為主,依靠家庭勞動力就能夠基本完成的經營管理。
第四,從經營者的勞動性質來看,農業企業的經營者更多地表現出企業家才能,以管理性勞動為主。而普通農戶主要以生產性勞動為主,老百姓常說“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就是說農戶生產主要靠自己。家庭農場主處于一種過渡形態,家庭內的戶主一般是以生產性勞動與管理性勞動相結合,二者之間的比例會根據經營規模與經營項目不同而變化。俗話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特別是涉及農時、種植品種、市場交易,需要一個熟悉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情形,同時能夠和市場打交道的管理者、戶主,家庭農場的主要成員就是要成為這樣的管理者和決策者。
第五,在經營過程中,農業企業生產規模比家庭農場要大得多,生產經營成本比較高;會采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銷售以直接銷售為主。而家庭農場生產主要依靠夫婦倆人勞動力;勞動者是適齡農業勞動者;生產規模適中;農場收入略微高于城市白領階層; 也采用高效率的機械和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出售依靠農場合作組織。
為什么公司都叫有限公司?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我國的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三種組織形式。無論哪種公司,其對外承擔民事責任都實行有限責任制度。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所持股份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公司是經營主體,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主體,公司的經營和個人基本生活是兩個性質不同的事情。
各類公司對外能夠以多少資金承擔責任,在政府公示部門(在我國即為工商行政管理局)可以得到確認和查詢。也就是說,你和這個公司打交道,你所可能承擔的風險,你是可以知道的。
如果你超過了它可能承擔的風險而跟它發生經濟關系,那么超出部分的后果,你自己來承擔。
這樣規定,既可以讓跟公司發生關系的市場主體明確自己的風險,也可以保護公司的投資者僅僅在自己投資的范圍內承擔責任,如果公司破產,經營行為失敗,但他的個人生基本活保障不受影響。
這樣的規定,既重視保護市場交易的安全,又充分保障投資者個人的基本生活。
以上說明的是我國公司法制度的有關規定。
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司法修正案規定取消有限責任股東人數在兩人以上的限制。也就是說,一個人開辦的公司,也可以是有限責任。這樣據說是為了跟國際慣例接軌。但在學術界有很大爭議。允許一人公司的存在,增大了個人投資的機會,將會逐漸取代個體戶這一有中國特色的經濟主體,但目前國內誠信狀況和經濟發達程度限制,學術界有很大爭議,很多學者對此頗有微詞。
有限公司和集團哪個大?
一、集團和公司哪個大
公司是工商登記申請時的稱謂,同企業一個意思。集團是由多個公司組成的企業法人聯合體。企業和集團有數量上差別,要說誰大還要看具體規模。
企業集團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企業集團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
企業集團由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員單位組建而成。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也可以成為企業集團成員。母公司應當是依法登記注冊,取得企業法人資格的控股企業。子公司應當是母公司對其擁有全部股權或者控股權的企業法人;企業集團的其他成員應當是母公司對其參股或者與母子公司形成生產經營、協作聯系的其他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或者社會團體法人。
目前集團最低標準是:
1、企業集團的母公司實收資本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并至少擁有2家子公司;
2、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冊資本總和在2000萬元人民幣以上;
3、集團成員單位均具有法人資格。
二、公司和集團有什么區別
1、公司是獨立的法人,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它由法定人數的股東組成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負責的企業法人。
2、企業集團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企業集團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其具體表現為:

(1)集團是一種發揮群體優勢、創造更大生產力、實現規模經濟而形成的經濟聯合體,集團的成員單位在二個以上。
(2)集團的成員單位須是具有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獨立行使權利,獨立承擔義務和責任。集團的核心單位須是經濟實體。集團及其他成員單位不因其中一個成員單位的經營活動而承擔責任,有利于分散經營風險。
(3)集團管理機構或集團總公司(母公司)基于股權持有或協議約定,對集團成員單位的經營活動實行統一管理、協調,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效益。這種管理和協調從本質上屬于經濟活動。集團成員單位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經營管理的獨立性,但并不影響成員單位的獨立法人地位。
(4)集團本身不具備獨立法人地位,不能作為具體民事活動、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以集團名義進行的具體民事活動、經濟活動,其權利義務的最終承擔者是集團總公司(母公司)或成員單位。

三、集團公司成立條件
1、企業集團的母公司(核心企業)注冊資本在5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并至少擁有5家子公司;
2、母公司(核心企業)和其子公司的注冊資本總和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
3、企業集團的母公司(核心企業)應登記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全民所有制企業可以作為核心企業組建企業集團,但注冊資金應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
4、集團成員單位均具有法人資格。
綜上,集團的概念是比較大的,因為集團包括了子公司和母公司,對于注冊資本的要求也更高。
開公司,要交稅的嗎?怎么交,交多少?
身邊自己創業當老板的CEO朋友越來越多了,因為自從國家鼓勵大眾創新創業和注冊資金認繳制以來,營業執照快的二三天就出來了。但同時,很多朋友對中國的稅制不太了解,以為沒利潤就不會有任何稅,到底中國稅收交稅依據是怎樣的?也會有很多困惑,公司到現在都沒賺到一分錢,怎么還要交稅啊?!
我們知道中國企業的稅收種類雖然有很多,但按大的說,主要還是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經常聽大家說有沒有好的稅收籌劃方法合理避稅啊,這里所說的避稅,通常也指合法規避上面三種大稅。
這三種稅金產生的基礎不一樣:
工資報酬-個人所得稅
收入-增值稅
利潤-企業所得說
一、個人所得稅
有些稅跟你賺不賺錢沒關系,即使沒賺錢,也要交稅,比如個人所得稅。公司只要有員工,比如月工資超過了3500,則可能就要交個稅。
比如公司只招聘一個員工,稅前工資為6000(已扣除個人承擔的社保和公積金),不管公司業務如何,有沒有收入,有沒有利潤,要交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6,000-3,500)*10%-105=145。
二、增值稅
比如增值稅,你是小規模納稅人,采購價10萬,銷售價比如也是10萬,沒賺錢啊,但是你要按照10萬*3%的稅率交3000元稅,因為你是小規模納稅人,不能抵扣采購的進項稅。就是真么坑爹~~
三、企業所得稅
好吧,企業所得稅是跟利潤有關了吧,為什么說沒有賺錢即沒有利潤也可能要交企業所得稅呢?那是因為是否要交企業所得稅通常有兩個主要影響因素:
第一影響因素:征收方式
公司注冊完成拿到營業執照只意味著公司合法成立了,但是后續還有銀行開戶,稅種核定,稅務報道,購買發票等各項事情,否則公司相當于沒有完成所有流程。
尤其是稅種核定,其結果直接影響了交稅方式和金額。什么叫稅種核定?
“稅種核定”是指公司注冊完成后30天內向公司所在區的稅務大廳和專管員根據公司的實際經營特點和經營范圍,核定企業應納稅種、稅目。

打個通俗的比方,比如生了寶寶,拿到醫院的出生證明,表明寶寶合法出生了,但是后續還要去公安局報個道啊,記錄寶寶出生日期,戶籍,身份證號等信息。同樣對于公司而言,拿到營業執照后,要到稅務局報道,稅務局會根據公司類型,經營范圍等信息,來核定和記錄公司以后要交什么稅,怎么交?
現在很多CEO只關心營業執照是否到手,卻沒有重視或者忽略了后續的稅務報道。
所得稅征收方式分為查賬征收和核定征收,查賬征收是在企業的實際利潤基礎上征稅,核定征收是在企業的實際收入基礎上按照行業的核定利潤率計算核定利潤來征稅(核定利潤=實際收入*核定利潤率)。
通常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以及個別的有限公司,稅務局會把這類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的繳納按照核定利潤率的方式來進行。因為中國的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千千萬,這些企業的賬務一般不健全,很難準確計算企業的真實利潤,如果用利潤來讓其交企業所得稅,這個工作難度很大。所以稅務局通常把這類企業按照核定利潤率的方式來交稅。
舉個例子,給大家對比下,稅種核定的結果對后面企業交稅的影響。
比如:
某人成立了一個公司,稅務報道核定稅種時,稅務局認定企業按照核定利潤率來交企業所得稅,利潤率根據行業核定為4%。比如2015年總收入是300萬,那么該家企業要交多少企業所得稅呢?
所以說,如果交稅方式是核定征收的話,是按收入和核定的利潤率來交的,和企業的利潤沒有直接關系。即使是虧損,也要按照收入交稅。
第二影響因素:稅務利潤和會計利潤
企業家CEO經常會看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尤其是利潤表中的利潤情況,通常認為企業如果是在虧損中,就根本不用交企業所得稅。這樣理解是不完全準確的,因為稅務利潤和會計利潤是有區別的,我們通常看的利潤表上的數字是指會計利潤,即記賬算出來的利潤,即企業所有的收入扣除所有的開支后剩余的利潤。
但是稅務利潤的概念不同,下面舉例說明下:
1.比如業務招待費,每個公司基本上多多少少都會發生招待客人的費用,公司花費了多少,會計都會根據報銷金額計入費用。但是對于業務招待費,稅務局的標準是收入0.5%,實際發生額的60%,兩者取小。
案例一:公司2015年度實現收入1000萬,業務招待支出100萬,假如都有對應的發票,利潤表上的利潤額為虧損50萬。
雖然企業花了100萬業務招待費,但稅法取小,只認5萬,那么要調整出來95萬,利潤變成多少了,變成45萬了,企業所得稅要交多少?要交11.25萬!
所以會計利潤不等于會計利潤,所以很多人會有困惑說,為什么我利潤表里沒利潤,怎么還要交企業所得稅。
再舉個案例說明:
2.應付職工薪酬的影響
CEO們在看年底資產負債表時可以重點關注下應付職工薪酬科目的余額。稅法上,國家在算貴公司的利潤時,只認實際發放的工資。但大部分企業是本月工資下月支付,所以財務部都是先計提工資,下月才發放,尤其是到年底了,會計提一年的獎金,但是還沒支付。
案例二:某家企業,2015年度共有50個員工,年底12月計提了全年的年終獎50萬,但是還沒發放,計劃過完新年3月份支付,15年利潤表上利潤額為虧損10萬,微虧。
因為獎金只是先預提了,沒有實際支付,稅務局為避免公司利用計提費用等手段調減利潤所以會只認實際發生的費用,所以預提的50萬年終獎一旦調整出來,企業從虧損10萬變成了稅務利潤盈利40萬,15年度要交10萬企業所得稅。
稅務和會計之間的區別還有很多,比如廣告費,預提費用,員工福利費等等。所以最終導致會計利潤和稅務利潤會有差異,尤其是財務報表中的利潤表為微虧的時候,很容易稅務利潤就變成了盈利,所以自然就產生了要交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與征收方式和稅務利潤有關,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籌劃。
比如貴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作為代理商,開具發票規范財務的,則可以選擇核定征收的方式,這樣不用特意收取采購發票,降低利潤。
所以,是不是要交稅和公司賺不賺錢并沒有直接關系。因為中國的稅種多啊,每個稅要交的基礎也不一樣,每個稅條件不一樣,稅金繳納也不一樣。多問問內行的人,你可能會少吃很多虧,創造公司本來沒有的利潤,讓企業真正賺到錢,稅收政策用好了,可能即使賺到錢也不用交稅哦。
注冊資本1000萬是什么規模企業?
應該叫小微企業,小微企業的概念跟注冊資金沒關系。企業所得稅法中的小型微利企業,標準是:
1、工業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
2、其他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






